新闻动态 > 综合动态

[人民网]这里的山岭无朱鹮——探访40年前朱鹮发现地

媒体:人民网  作者:内详
专业号:陕西朱鹮保护区 2021/8/18 16:12:22

人民资讯

发布时间: 05-2319:24人民网人民科技官方帐号

姚家沟,位于陕西洋县,1981年5月23日,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野生朱鹮。这次发现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闻名世界。在朱鹮发现40周年到来之际,记者前往位于秦岭腹地的姚家沟。

汉中市洋县朱鹮生态园内的朱鹮(5月13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刘潇 摄

朱鹮通体洁白,翅下和尾下缀有粉红色,展翅飞翔时,宛若掠过天边的云霞。这种鸟类曾广泛分布于俄罗斯远东、朝鲜半岛、日本和中国一些地区。20世纪中叶以来,朱鹮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,种群数量锐减。人们曾普遍认为,野生朱鹮已经灭绝。

在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薛学智的带领下,记者冒雨走了两个多小时泥泞的山路,来到了姚家沟。这里群山环抱、绿树成荫,鸟声虫鸣相合。几间民房曾作为保护站使用,现在只有66岁的村民庞朝贵住在这里。

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姚家沟,1981年7只朱鹮被重新发现的地方(5月12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刘潇 摄

庞朝贵说,40多年前,姚家沟有7户30多口人,靠种30多亩水田为生。由于交通不便,这里几乎与世隔绝。保护站屋后的山坡上,是一片青冈(学名“槲栎”)树林,1981年中国科学家就是在这里,发现了在树上筑巢的一对朱鹮和巢中3只毛茸茸的雏鸟。

这片青冈树林并不算粗壮,却是朱鹮曾经的“庇护所”。“青冈树生长虽慢,但很高大。朱鹮最喜欢在高大的树木上筑巢。”薛学智说。

1981年,洋县姚家沟刚发现的朱鹮,亲鸟在哺育雏鸟(5月12日资料照片翻拍)。新华社记者刘潇 摄

“我们这里把朱鹮叫‘红鹤’,我们插秧时,它们总是跟在后面,不紧不慢地在水田里找吃的,小鱼、小虫等都是它们的食物。”庞朝贵回忆着过去与朱鹮相伴的日子,“有时候它们会把刚插好的秧苗踩得东倒西歪,我们就需要返工。”村民们觉得这些大鸟“憨憨的”,并没有伤害它们。朱鹮也十分亲人,它们就把巢筑在村民的屋后。

直至专家队伍来到这里,村民们才知道,原来这种鸟儿如此珍稀。发现朱鹮后,专家们在姚家沟一住就是3年,这里也成为中国第一个朱鹮保护机构。

1981年,“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”在陕西洋县姚家沟设立(资料照片)。

如今的青冈树林寂寂无声,早已“鸟去巢空”,村民们多年前也陆续搬迁到山下居住。庞朝贵一人守护着这个曾经的朱鹮“庇护所”。“我自小就和朱鹮相伴,也是看着它们重新被发现。我就守着这里,如果有人来,也能带他们看看保护站,讲讲朱鹮的故事。”

“这些年姚家沟范围内基本没有再监测到朱鹮。可能是因为朱鹮非常亲人,它们自古就与人类相依相伴。”薛学智说,“现在各地生态好了,也少有人伤害它们。朱鹮也有了更好、更大的生活区域。”

秦岭以北,铜川市耀州区山区内的野生朱鹮在觅食(2018年1月23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刘潇摄

40年来,通过人工繁育、野化放飞、栖息地保护等措施,朱鹮家族不断壮大,种群数量已由1981年发现时的7只,扩展到现在的7000余只,朱鹮受威胁等级从极危降为濒危。

朱鹮的栖息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展,已由不足5平方公里,扩大到1.5万平方公里,栖息地由最初发现时的陕西省洋县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,呈现出以秦岭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。

现在朱鹮家族早已摆脱“偏安一隅”“孤羽7只”的境地,它们展翅高飞,在陕西、河南、浙江等地均已安家。日本、韩国在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下也建立起朱鹮的野外种群。

如今的朱鹮已经不需要“庇护所”的保护。展翅云海间,万里任翱翔。(记者姜辰蓉、付瑞霞、刘潇)

阅读 2243
我也说两句
E-File帐号:用户名: 密码: [注册]
评论:(内容不能超过500字。)

*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!
版权声明:
1.依据《服务条款》,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,版权归发布者(即注册用户)所有;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,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,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无商业获利行为,无版权纠纷。
2.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,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,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。该项服务免费,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。
  名称:阿酷(北京)科技发展有限公司
  联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
  网络地址:www.arkoo.com
3.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,完全遵守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