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你的记忆中,是否有这样的画面:晨雾未散时,玉龙雪山的融雪已化作千百条银线,沿着石渠蜿蜒而下;那些被苔藓覆盖的屋顶,在阳光下泛着幽光,仿佛一块从山神指缝中滑落的绿松石;一条蜿蜒的小径,串联起一路迷醉花香和鸟叫虫鸣;繁星不隐藏踪迹,伴着此起彼伏的蛙鸣闪闪烁烁;一间老屋里,一位纳西族老妇人在火塘边用古老的腔调吟诵着古老的歌谣,火光在她深邃的眼眸中跳跃……这里的时间仿佛有自己的章法,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游走。
这便是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有关丽江乡村的画卷。丽江的乡村,安放着我们深刻的乡愁,也为远道而来游人的旅途,增添了一抹亮色,它不仅只是“怀旧的乌托邦”,更以一种崭新的姿态,焕发历久弥新的蓬勃生机!
在玉龙县黄山街道长水村,一户人家的庭院中时常萦绕着一种音乐,它从元朝的月光里流淌而来。芦管呜咽如雪山融冰,丝弦震颤似古道马蹄。这是白沙细乐,600多年前的时光密语,通过一种名叫“传承”的方式,仍在今人的耳畔响起。58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凛毅,就是这户人家的主人。
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白沙细乐”代表性传承人和凛毅。(丽江融媒记者 张小秋 摄)
白沙细乐的悠扬曲调编织成了和凛毅的美好童年。没有固定乐谱,那些古老的旋律自然而然流淌在父亲的血液中。千万遍聆听,目不转睛地盯住在乐器间上下翻飞的手指,便是父子传授的过程。这朴素的教学方式,让白沙细乐在和家传承了三代。从父亲到和凛毅,再到儿子和福成,白沙细乐已同他们的命运紧密相连。父亲的谆谆教诲,让和凛毅始终怀着一种朴素坚定的信念:要让这种音乐在丽江传承下去……
和凛毅(后排左二)带领乐队为宾客演奏。(丽江融媒记者 张小秋 摄)
然而,文化根脉的留存,很难由局限性的家族式传承来实现。因此,和凛毅决定让更多新鲜血液汇入文化传承的川流之中。于是,他组建培训班,让孩子们传习白沙细乐;在村里组建乐队,把白沙细乐带往更广阔的舞台……
今天的长水村,是每一个慕名而来的游人,沉浸式体悟600多年前古音密语的绝佳场所,他们在每一段抑扬顿挫的乐曲中,感受这座小城的文化魅力。这趟有关丽江的旅程,也因为同长水村的邂逅,珍藏了一段弥足珍贵的记忆。
一走进玉龙雪山脚下的玉湖村,你的目光一定会被这里错落有致的“石房子”吸引。这里的大多数房屋,由形态各异的石块垒砌而成。这一奇特的现象,是当地村民就地取材的生动样本,“穿斗式”石木结构的民居为这里增添了别样的韵味。
玉湖村独具特色的石头围墙。(丽江融媒记者 李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