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 > 景区动态

续唐 • 刘象 《早春池亭独游》诗 五绝 - 平水韵

媒体:原创  作者:刘-尚林
专业号:刘-尚林 2025/10/11 10:55:30

续唐 • 刘象 《早春池亭独游》诗

五绝 - 平水韵

知音新句苦

窥沼醉颜酡

月隐乡山远

魂牵故里歌

乙巳乙酉滇旅闲人书

 

编辑:《续唐·刘象〈早春池亭独游〉诗注》

题解与背景

此诗题为"续唐·刘象《早春池亭独游》",实为现代作者乙巳乙酉年(注:2025年为乙巳年,农历八月十五为乙酉月)于滇地旅居时所作,以五言绝句之体,承唐人刘象《早春池亭独游》之境,抒当代游子之思。题中"续唐"二字,既显对古典诗脉的接续,又暗含时空跨越的苍茫感——唐时池亭早春之景,与今人滇地独游之情,在诗行间悄然交织,形成跨越千年的对话。

诗句解析

首句:知音新句苦

"知音"二字,直指诗心之痛。古有伯牙子期"高山流水"之典,今人独游池亭,欲觅知音而不得,故"新句"虽成,却饱含"苦"味。此"苦"非仅创作之艰,更含无人共鸣的孤独。诗人以唐诗"知音"起笔,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精神共鸣的普遍渴望,引发读者思考:在信息爆炸的当下,真正的"知音"是否反而更加稀缺?

次句:窥沼醉颜酡

"窥沼"二字,动作细腻,似见唐诗人刘象俯身池边,凝视水中倒影。"醉颜酡"三字,则以酒后红晕之态,暗写内心沉醉与恍惚。此"醉"非因酒,乃因景生情,因情入幻。池水如镜,映出唐诗人醉意朦胧的面容,亦映出其心灵深处的波澜。读者可问:这"醉颜"背后,是早春池亭的美景所致,还是故里之思的潜意识流露?

三句:月隐乡山远

此处起为续唐诗之作,"月隐"二字,意境空灵。月,本为游子思乡之常见意象,此处却"隐"而不现,似在暗示乡愁的隐匿与不可捉摸。"乡山远"三字,则直接点明空间距离带来的心理隔阂。月之隐与山之远,构成双重阻隔,使乡思更添一层朦胧与无奈。此句可引发读者联想:在科技发达的今天,地理距离是否仍能阻隔心灵?或,心灵的距离是否比地理更难以跨越?

末句:魂牵故里歌

"魂牵"二字,情感浓烈,直指灵魂深处。"故里歌"三字,则以音乐为载体,将乡愁具象化。故里之歌,或为童谣,或为乡音,或为记忆中的某段旋律,此刻在诗人魂魄中萦绕不去。此句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,使读者感受到:无论身体如何漂泊,灵魂始终指向最初的根。由此可引发讨论:在全球化浪潮中,如何守护文化之根?或,故里之于个人,究竟是地理坐标,还是精神原乡?

艺术特色与思想深度

此诗以五绝之简,承唐人之韵,融今人之情,在二十字中构建出多重意象与情感层次。"知音"与"故里","月隐"与"魂牵",形成对仗与呼应,使诗作在形式上严谨,在内涵上丰富。诗文通过"池亭独游"这一具体场景,将个人体验升华为对人类普遍情感的表达,尤其是对"归属感"与"认同感"的深刻探寻。

结语与思考

此诗最易引发读者思考之处,在于其将古典诗境与现代情感无缝衔接的能力。当我们在滇池亭边读到"魂牵故里歌"时,不仅感受到诗人个人的乡愁,更意识到: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人类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始终未变。这种追寻,在今天或许表现为对文化根源的回望,对心灵栖息地的寻找,或对真正"知音"的渴望。因此,此诗不仅是一首续唐之作,更是一面映照当代人精神状态的镜子,值得每一位漂泊者与思考者驻足细品。

诗作:刘尚林

书法:滇旅闲人

编发:谢佳颖

阅读 1702
我也说两句
E-File帐号:用户名: 密码: [注册]
评论:(内容不能超过500字。)

*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!
版权声明:
1.依据《服务条款》,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,版权归发布者(即注册用户)所有;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,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,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无商业获利行为,无版权纠纷。
2.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,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,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。该项服务免费,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。
  名称:阿酷(北京)科技发展有限公司
  联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
  网络地址:www.arkoo.com
3.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,完全遵守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