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的异龙湖,荷香飘远,水鸟翻飞,在云南省石屏县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西岸湿地木栈道主入口片区,连日来,一只国家Ⅱ级保护的褐翅鸦鹃在小岛树丛和紫莎草丛频繁现身进入大众视野,此鸟的频频亮相,不仅标志着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生境逐渐向好,也让常年身藏“深闺”中的褐翅鸦鹃不再神秘,被人们认识。
异龙湖属国家级湿地公园,自然保护地和野生鸟类栖息地,据监测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异龙湖共记录有野生鸟类176种,作为一名生态摄影师,异龙湖鸟类监测者,自2017年8月在异龙湖开展鸟类监测工作以来,拍摄监测到野生鸟类品种较多,在众多品种中,如果要论最难拍鸟类,首当其冲当属褐翅鸦鹃,它娇滴滴似一位大家闺秀,常常把自己藏身于杂树丛、菖蒲丛、芦苇荡、紫莎草中活动。它特殊的居住环境为监测拍摄增加了极大的难度。
褐翅鸦鹃(学名:Centropus sinensis),是鸦鹃科、鸦鹃属的中型鸟类,体长40-52厘米,喙粗厚、黑色,尾长而宽,凸尾,通体除两翅、肩和肩内侧为栗色外全为黑色。褐翅鸦鹃主要以毛虫、蝗虫、蚱蜢、象甲、蜚蠊、蚁和蜂等昆虫为食,也吃蜈蚣、蟹、螺、蚯蚓、甲壳类、软体动物等其它无脊椎动物,以及蛇、蜥蜴、鼠类、鸟卵和雏鸟等脊椎动物,有时还吃一些杂草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。在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,褐翅鸦鹃属留鸟,它主要栖息于北岸湿地杂树丛、菖蒲丛、芦苇荡中。此鸟警惕性极高,只闻其声不见其影,是我在异龙湖监测鸟类多年来对它定位,它具有很高的警惕性,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藏到草丛里,因此很难捕捉到它们的身影。
自1998年进入摄影圈27年来,异龙湖优美自然风光图片拍摄最多,2017年由于工作关系,我从常规的风光摄影跨界进入生态摄影,异龙湖鸟类拍摄、监测、记录、宣传属我的主要工作,每天携带相机、望远镜以鸟为伴,属我的日常。走进、监测、拍摄、记录,脚到、眼到、手到、心到,这是对鸟类监测工作者最基本要求。异龙湖生境类型众多,有荷花塘、睡莲丛、杂树丛、菖蒲丛、芦苇荡、水域面,湖内分布有苦草、黑藻、多孔茨藻、竹叶眼子菜等沉水植物,优渥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野生鸟类提供了栖息之所,在异龙湖这个温馨、和谐、舒适大家园,万物各得其和以生,各得其养以成,汇聚成异龙湖生物多样性之美。在异龙湖,褐翅鸦鹃主要栖息于北岸湿地,湿地内杂树丛、菖蒲丛、芦苇荡分布密集,多年来春夏秋冬,曾无数次携带望远镜、相机零距离走进北岸湿地监测监测,菖蒲丛、芦苇荡中不时传来咯咯咯鸟鸣声,经多次查阅资料和请教专家得知,此声音并是褐翅鸦鹃发出的,蹲守、等待,一天、一月、一年,时间飞逝,春去冬来,但始终未能监测拍摄到褐翅鸦鹃身影,有过灰心,有过失望,有过茫然。看见不同媒体上经常报道其它湿地公园有褐翅鸦鹃现身,我羡慕不已,在异龙湖,褐翅鸦鹃就有记录分布,干么就我监测拍摄不到呢?它于我而言,永远是一个未知?永远是一个谜?它永远深藏“闺房”?永远与人隔绝?作为一名生态摄影师和鸟类监测者,我深知,实物照片才是衡量一个地方生态环境好坏最有力的佐证,能用照片证实物种存在才是监测最大的意义。
坚持、热爱,不放弃,保持距离,不打搅、保持敬畏之心,一路走来,监测拍摄的道路虽然艰辛,但始终坚守未曾放弃。有付出必有回报,2025年盛夏,在异龙湖荷香飘远,鸟语花香的时节,在湿地公园西岸栈道主入口片区,在距离栈道150米外一座小岛一棵水杉和一片紫莎草中,经过多日监测发现,一只褐翅鸦鹃就栖息于树丛中,它时而飞离树丛贴近水面觅食,时而飞离树丛进入紫莎草觅食。连日来观察发现,褐翅鸦鹃喜欢单个或成对活动,极少成群。它们平时多在僻静地面活动,休息时栖息于水杉树桠或紫莎草中。或在芦苇杆上晒太阳。它善于隐蔽,遇到干扰或有危险的时候就很快藏在地上草丛或灌丛中,也善于在地面行走,跳跃取食,行动十分迅速,还常把尾、翅展成扇形,上下急扭。飞行时急扑双翅,尾羽张开,上下摆动,速度不快,通常飞不多远又降落在矮树上。它的鸣声连续不断,从单调低沉到响亮,其声似“咯咯咯”声,好像远处的狗吠声,远远之外都能听见,尤以早晨和傍晚鸣叫频繁。
盛夏的每天早晨,我都会早早醒来,收拾准备好相机,一溜风冲向异龙湖湿地公园,开启我的鸟类监测模式。异龙湖西岸湿地属人员密集区和鸟类聚集区,在此片区,往年从未监测到褐翅鸦鹃身影,但今年入夏以来,在该片区不同地域,每天早晨,漫步于公园,树丛草丛中都会发出“咯咯咯”褐翅鸦鹃鸣叫声,我端起相机,或站在树后,或藏于杂草丛中,平心静气,耐心守候褐翅鸦鹃的现身。10分钟、一小时、一上午,褐翅鸦鹃现身了,它从水杉树丛中慢慢窜上枝头站于树桠,时而鸣叫,时而晒晒翅膀,时而展翅飞向隔別紫莎草丛中。在九曲叠翠片区,一对褐翅鸦鹃时而站立于枯柳枝,时而站于芦苇杆,有一只还在用喙衔草准备筑巢。
2025年盛夏时节,于我而言,是一个幸运的季节,在这个荷香飘远,百鸟齐鸣的夏天,缘于用心用情,缘于锲而不舍的坚持,缘于对野生鸟类的敬畏之感,缘于对异龙湖这方水土的深深热爱,我最终得以和褐翅鸦鹃“邂逅”,褐翅鸦鹃走出“深闺”进入大众视野,给足面子,我用影像留真,为异龙湖生物多样性浓墨重彩再写一笔,何其有幸。
我也说两句 |
版权声明: 1.依据《服务条款》,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,版权归发布者(即注册用户)所有;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,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,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无商业获利行为,无版权纠纷。 2.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,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,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。该项服务免费,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。 名称:阿酷(北京)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网络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,完全遵守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