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雾漫过芦荡时,赵仕伟总能听见幼鹤清脆的啼声。这位被誉为“鹤爸”的护鹤人蹲在湿地边缘,用望远镜捕捉着野化训练区的动静:十几只半成年丹顶鹤在晨光中展翅,而它们的“教练鹤”——那只去年归来的成年鹤,正在示范如何用喙尖刺破浮冰捕获下面的鱼虾。
“你看那只歪着脖子的幼鹤,它正在学习如何用喙感知水流中的振动波。”他轻声说。作为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鹤类繁育保护站的技术骨干,赵仕伟参与了所有野化丹顶鹤的训练。他随身携带的记录本上,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只幼鹤的进食频率、飞翔距离和社交行为:“它们要学会识别天敌的叫声,要能在众多种水鸟中区分出野生鹤群,还要在候鸟迁徙前完成耐力飞行。”
这片湿地藏着辽河口最深的生态记忆。每年有几百种候鸟在此栖息,丹顶鹤是其中的旗舰物种。但20世纪末,由于围海养殖和工业开发,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曾一度锐减。
出生不久的小鹤。
复壮生命的实验室
鹤类繁育保护站,像一座精巧的生态迷宫。在孵化室内,恒温箱正模拟着幼鹤的体温。站长于长斌轻轻取出一枚即将破壳的鹤卵,把脸尽量贴近它,仿佛能听见幼鹤心脏的跳动:“这是今年第91枚受精卵。”
更让人惊叹的是那座仿野生鹤舍,工作人员会在中央的人工池里投放小鱼。“这是为了让幼鹤从小适应湿地环境。”于长斌解释道,“连投食方式都模拟野生状态——成年鹤要通过觅食训练才能获得食物,幼鹤则在争夺中学会生存法则。”
这座生命实验室里,记载着无数突破:2021年研发出适合小鹤营养成分的“鹤粮配方”;2024年建成辽河口人工繁育丹顶鹤基因库……于长斌的野化日志里,记录着每只幼鹤的成长轨迹,其中一页用红笔标注着:“2023年5月15日,编号LHK0012的幼鹤首次完成自主采食,用时37分钟。”
一家四口惬意地生活在辽河口湿地。
飞向自由的坐标
“看,它们多有活力,小不点儿的样子还历历在目。”于长斌指着拍摄的视频和照片笑着说,255只人工繁育并野化放归自然的丹顶鹤已经展开迁徙路线图。
最让团队骄傲的是那只编号为“LHK0001”的雄鹤。三年前放飞时,它还是只趔趄学步的幼鹤。如今已与野生鹤群合群,在去年繁殖季成功筑巢。“我们通过鸟类跟踪器发现,它每年都会回到放归点附近停留。”于长斌欣慰地说,“就像在向养育它的湿地致意。”
这种双向奔赴正在重塑生态链。野化丹顶鹤带回了新的基因,野生鹤群则教会它们迁徙的密码。赵仕伟说:“每一只成功野化的丹顶鹤,都是在为种群复壮种下希望的种子。”
成鹤与幼鹤对话。郭志玲 赵延君 摄
芦花深处的守望
当夕阳染红湿地时,鹤类繁育保护站亮起温暖的灯光。于长斌带着团队再次巡视鹤舍,检查每盏红外加热灯的亮度。他们知道,这些灯光不仅是保温设备,更是幼鹤心中的坐标。
“明年这个时候,”赵仕伟望着天边的鹤影,“我们的野化成功率有望突破,那时会有更多幼鹤带着湿地的记忆振翅高飞。”
夜幕降临,湿地陷入温柔的静谧。芦苇丛中传来鹤群的低语,那是自由的呢喃,是生命对蓝天的永恒渴望。在盘锦这片生态立市的土地上,人类与自然正共同谱写着一曲跨越物种的和鸣,让丹顶鹤的翅膀重新拥抱属于它们的蓝天。
来源:辽河晚报
审核:刘川
编辑:符晓
我也说两句 |
版权声明: 1.依据《服务条款》,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,版权归发布者(即注册用户)所有;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,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,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无商业获利行为,无版权纠纷。 2.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,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,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。该项服务免费,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。 名称:阿酷(北京)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网络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,完全遵守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