丽江勒巴鼓,不止是道具
“千年跳一舞,一舞跳千年”,在丽江悠长的岁月里,流淌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韵律——勒巴鼓的声响。来自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塔城乡依陇村的李文先、李学高父子,正是这古老韵律的守护者,他们家族与勒巴鼓结下了世代情缘。
八十八岁高龄的李文先,是勒巴舞世家的第五代传人。生于歌舞之乡塔城,这片人人能歌善舞的热土,自小便将勒巴舞的魅力烙印在他心中。七岁时,他便能自编自跳,如同灵动的精灵初绽光芒。凭借精湛的技艺,他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民间艺人,带着勒巴舞走出大山,在中华百绝博览会、各地艺术节的舞台上闪耀。更珍贵的是,他用纳西族象形文字记录下的六本勒巴舞舞谱,如同承载灵魂的秘籍。
儿子李学高,则承接衣钵,成为省级非遗项目勒巴舞的重要传承人。从家乡的新闻通讯员转身,他全身心投入到勒巴舞的传播中:在游客展演现场展现魅力,走进校园播撒希望的种子,更借助抖音等新媒体,让这古老的舞蹈跨越时空,被更多人看见。
勒巴鼓,是勒巴舞的灵魂,无鼓便不成舞。它的制作,是一场与时间的精妙博弈。李文先深谙其道:雪山孕育的云杉木需在清泉中浸润数月,再经松烟文火耐心熏蒸,方能在弯曲成完美鼓圈时不裂不折。横断山的羊皮则要与石灰水共处七昼夜,让时光与碱液合力将其软化。这反复的浸泡熏蒸,恰是自然材料向永恒乐器蜕变的淬炼。
老人的手指在羊皮上轻轻摩挲,仿佛能触碰到千年前同样专注的纳西先民。脱毛的时刻,宛如一场庄重仪式,刀刃与羊皮保持着精准的角度。“这力道,就像跳勒巴舞时的踏脚,得拿捏到位。”话语间,满是对千年技艺的敬畏。
鼓面制作更需匠心:依据男女鼓的不同规格精心裁剪——男鼓鼓面小、鼓柄短,便于大幅度舞动;女鼓鼓面大、鼓柄长,适配女子优雅的舞步。
当羊皮绳即将把鼓面封口时,李文先郑重放入几粒饱满的玉米——男鼓九粒,对应开天的九兄弟;女鼓七粒,呼应辟地的七姊妹。这数字是开启时空的密钥。谷物在鼓腔中的每一次跳跃,都是创世力量的重演。舞者甩动鼓身,羊皮下渗出的沙沙声,并非简单的伴奏,而是宇宙初开星辰运转的密语。有了这五谷的震颤,千年神话便在每一次挥舞中复活。
鼓面彩绘,则是凝固的时光诗篇。李学高执起彩笔:男鼓上勾勒海螺图腾,螺旋纹如同时光年轮,仿佛能听见东巴经卷里的远古号角;女鼓上描绘盛放的莲花,每一片花瓣都凝结着雪域净土千年的圣洁。这些图案并非装饰,而是将散佚于时间长河的信仰符码,重新锚定。当舞者举绘有海螺的男鼓腾跃旋转,流动的螺旋纹便与创世之初的宇宙漩涡同频共振。
在作坊里,李文先的眼神沉淀着岁月与执着,动作虽不如年轻时敏捷,却依然精准。李学高则在一旁,手法熟练而充满活力,将现代理念融入传统技艺。父子间的默契,如同鼓点与舞步,和谐美妙。
随着勒巴舞的传播,勒巴鼓的需求日益增长。李氏父子每年制作约一千面鼓,它们不仅是乐器,更是流动的文化载体,从丽江走向四方,甚至远销深圳。每一面鼓,都凝结着父子的情怀与心血,在舞者的敲击下,发出震撼灵魂的声响。这声音,穿越时空,在丽江的山川间回荡,在纳西人的心中激荡,在现代舞台上奏响古老悠扬的乐章。
鼓声起处,时间变得柔软可塑。褪色的海螺纹里,沉淀着《创世纪》的古老吟唱;鼓腔中轻晃的五谷,仍回响着金色青蛙跳跃时带起的山风。在李文先父子手中,勒巴鼓早已超越了道具的范畴,它宛如时间的纺锤,将过去千年与未来千年,织成纳西人灵魂深处永不褪色的锦缎。
我也说两句 |
版权声明: 1.依据《服务条款》,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,版权归发布者(即注册用户)所有;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,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,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无商业获利行为,无版权纠纷。 2.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,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,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。该项服务免费,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。 名称:阿酷(北京)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网络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,完全遵守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。 |